高考又至,山东省西北部有座不起眼的小城,名字叫武城。
武城县,西晋初年设县。建国初期曾属河北衡水,年12月,隶属山东聊城专区。年6月,恢复德州专区后,武城属德州。
武城县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大江大海,一马平川大平原,只有一个“中国状元之乡”名头。贝州林间文曲照,武城榜上数英贤。这些状元都在哪里呢?最近一次是年山东高考理科状元,就是武城县的一个女孩子。
状元这个名字,始于隋朝科举,从公元年隋炀帝设进士科,至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唐置进士、秀才等科,其后特重进士科。
唐宋科举以诗赋为主,王安石改用经义,宋以后均用其法。明清时期,士子经童子试录取者称为生员,生员经乡试录取称举人,举人在京会试录取者称贡生,贡生经殿试录取者称进士。进士分三甲,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明清科举为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多取自“四书”、“五经”。
武城地处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汇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武城二中教学法曾与衡水中学齐名,只是后来还没来得及推广,就被衡水中学名气盖住了。
据史书记载,武城历史上有名可考的,有文状元孙伏伽、武状元董占鳌,祖孙状元崔岘、崔胶,兄弟状元崔昭纬、崔昭矩,连中三元的状元崔元翰,历经三朝的状元崔詹等十六位状元。
作为一个十八线以外的小县城,武城县人口至今不到四十万,如此状元规模已相当庞大,这与“弦歌古郡”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关。孔子大弟子子游曾任武城宰,其以诗书礼乐教化民众,以弦歌沟通百姓心灵,使得武城这片沃土英才辈出,一度成为山东教育史的一枝奇葩。
明清时期,武城地界处于京杭运河支流地域,土地富庶,与现河北故城、景县曾同属一地,皆为汉代大儒董仲舒故里,其董氏子孙皆分布于此,现武城县东王庄、甲马营等地董姓族人很多,建国后也出了不少名人,算是武城历史上最有名气的“行伍之家”。
康熙四十二年,华夏武科举人齐聚北京,参加癸未科殿试大考。对于清王朝来说,这一次的武举考试颇具意义。因为清王朝经过近半个世纪连年征战,终于将明朝残余势力扫荡一清,还平定了吴三桂的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举行这次武科进士大考,不仅标志清王朝走向安定、经济趋于繁荣,而且是炫耀武力、选拔人才的绝好机会。
据《大清会典》所载资料显示:按武举殿试的考核项目,共要进行马射、步射、挽马、舞刀、掇石及笔试策论的考试,分三场考完。武城状元董占鳌,以骑射、舞刀等科目之冠,进入笔试策论环节,其后董占鳌能诗会画,文武双全,拔得武状元头筹,被任命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后出任沧州副将,而其做官期间事迹几乎找不到相关记载。由于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太平盛世,武状元颇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
董占鳌30多岁时便辞官返乡定居武城,其虽武状元出身,但没有武夫骄横跋扈的作风,更没有无豪门显宦的傲气,性情豁达豪迈,俊雅斯文,待人谦和有礼,真诚好客。故乡甲马营附近乡里,至今流传其“富贵不骄人”,“风流多蕴藉”的故事。
与山东风俗不太一样,武城人不吃煎饼,主要是吃旋饼,因饼先是在手中、鏊子上不停旋转而得名。武城旋饼选料精良,面要上等,肉要瘦肉,制作讲究,和面要反复的揉捏。
饼厚如指,大如盘,色泽黄褐油亮,外皮油酥焦脆,内馅松软香嫩,肥而不腻,焦香可口,愈吃愈香,回味无穷。
武城县还有一位民间的武状元,叫窦建德。隋建德二年(年),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出生在今武城漳南镇,窦建德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在家乡很有威名。现在还有其家族墓地遗址。
武城县经济一般,在山东属于比较靠后的层面,但此地这几年搞了“共享工厂”,这种模式成为了全国典型,经验做法被中央电视台、国务院门户网站推广宣传,新华社以英文通稿形式向世界讲述“武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