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保供”一线,从3月底至今,39岁的左大江带领几十名员工,为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日夜辛劳。
从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多数市场关闭时,奋力投身“平物价”行动,再到全市“静态管理”后,按照政府采购清单每天发出蔬菜,两个多月来,左大江一直吃住在办公室。
左大江是一家主营蔬果、生鲜类产品的公司负责人。面对疫情,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一条从家乡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通往上海的蔬菜“保供”渠道,“鲁Q”运菜车辆终日往返、千里驰援。在保证“人员往返闭环、市场出入闭环、同城配送闭环”的前提下,万斤各类蔬菜经由这一绿色通道为特殊时期的上海市民提供了基本民生保障。这只“菜篮子”从老区步入经济发展高地。
如今,在兰陵县,蔬菜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全县从事蔬菜产业的人员在60%以上,农民收入的70%来自于此。作为蔬菜大县,该县长期向长三角地区供应蔬菜,承担着上海地区60%以上的蔬菜需求。
回到24年前,左大江见证过这只“菜篮子”蹒跚起步,而那也是他个人奋斗史的起点。
年,因家境贫困辍学,左大江怀揣着凑来的元,只身前往上海打拼。
这条南下的路,他的父辈也同样走过。上世纪80年代,包括左大江父母在内的许多兰陵人曾推着独轮车前往长三角地区卖姜蒜,由此被称为“菜一代”。
身为“菜二代”的左大江仍选择从蔬菜生意做起。第一次卖香菇、山芋,没有经验亏了本,左大江当即发了狠誓:“一定要在上海混出个脸面才能回家。”
此后,他边做边学,经常向卖菜的同乡请教,渐渐琢磨出了一些“门道”,比如养成了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刮台风时轮渡会停,影响运输,他就赶在台风前提前备好货。渐渐地,小摊的生意有了起色。
左大江清晰地记得,当时上海最大的两个蔬菜批发市场集中在普陀区,从兰陵运来的蔬菜需要经这里周转后,才能发往分布在各个区的二级批发市场。
旧日创业的艰辛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除了卖菜,左大江还帮人卸过面粉。为了节省每次租车批菜的3元,他从废品堆里扒拉出废旧钢管和4个旧车轮子,自己焊了一个小推车。
熬过最难的创业期,这名质朴坚韧的年轻人终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第一年赚了元,第二年就挣到了10万元,第三年又翻了三番。几年来头一回返乡,他把老家破旧的茅草屋拆掉,为父母盖起了4间敞亮的新房。
历经多年奋斗,如今左大江在上海开了30余家生活连锁超市,家乡的蔬菜从产地运来后直接面向上海市民,不仅新鲜,而且价格更加低廉。他在家乡流转种植的蔬菜大棚已有亩,每天上百人在里面从事种植采摘工作,上百个农户家庭因此受益。
放眼全上海,目前所有的蔬菜批发市场都有了兰陵的直达运输车。更年轻的“菜三代”成长起来,纷纷加入蔬菜超市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中。从上海出发,带着积累多年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兰陵人已将蔬菜种植产业发展到全国各地,更多当地农户踏上共同致富的列车。
年,在左大江和两名同乡的倡议下,上海山东兰陵农副产品商会正式成立,左大江当选为商会会长。如今该商会会员已发展到名,在治理支持、法律服务、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明显感受到,我们的腰杆硬了不少。”左大江感慨,多年前自己和同乡曾遭遇“小卖菜的”“做小生意的”等各种奚落嘲讽,如今,当地政府的重视、市民的需求,让他领悟到“民生企业的重要性”,这份尊重给了他更多的底气和信心。
在他的蔬菜事业版图上,还有不少规划,其中包括,待大儿子大学毕业后让他尽快加入自己的公司,邀请更多同行加入上海山东兰陵农副产品商会,大家抱团将“苍山蔬菜”的品牌擦得更亮。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左海燕审核高文青)
更多推荐95岁抗美援朝老兵的特殊“生日”大田集镇9万亩大蒜喜获丰收大蒜机械化收获助力农民减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