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朱秋霞
牛杨楼行政村位于单县东北,下辖前牛楼、后牛楼、房楼、杨楼、翟庄、孟庄、时庄七个自然村。年,新农村建设,经镇政府与牛杨楼村委协商,建设牛杨楼新村。年9月公社化时,分属后牛楼大队和杨楼大队。年3月体制调整后,将生产大队变更为行政村,分别成立后牛楼行政村和杨楼行政村,年12月,牛楼与杨楼行政村合并,议称牛杨楼行政村。
村名由来
前、后牛楼村大清康熙丑年,牛氏十世祖先牛显英率领家人,从成武县汶上镇的牛老家,迁到现在的后牛楼安家落户,取名牛楼。到牛氏十一世祖先牛本源时,由于兄弟不和,牛本源决定长子牛祖炎、次子牛宗炎依然留居牛楼,三子牛先炎迁居村南的菜园子,取名“牛新庄”。后来,为了区分这两个牛氏村庄,按照地理位置的前后,把原来的“牛楼”称为“后牛楼”,“牛新庄”称为“前牛楼”。
房楼村乾隆年间,房氏玉平及族人率先居住,命名房楼。多年以后,房楼的房姓人全部迁居附近的杨楼村,房楼再无房姓人。
杨楼村清乾隆年间建村,由于杨姓迁入较早,故称杨楼,后来又有房、孟、盛、贾、朱、张等姓迁入,但仍叫杨楼。
翟庄村清乾隆年间,翟姓首先入住,故称翟庄。后来翟姓只剩夫妇二人,因无后,收养一魏氏男孩,翟氏夫妇去世后,魏氏男孩决定认祖归宗,翟庄再无翟姓。
孟庄村清乾隆年间,时门先祖时景居,携四子从时楼镇的郭庄来此安家落户,东靠东沟河、西邻莱河,因而时称“莱河湾”,后来又有孟姓迁入,改名为孟庄,多年后,为种地之便,孟姓家族又迁入附近的杨楼,孟庄再无孟姓。
时庄村清乾隆正年间,卢氏祖先来到这里,因是韩庄时家的下庄,虽然全庄都姓卢,村名却叫时庄。
村庄古迹
后牛楼遗址年全国第一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76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年被单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传说
“房刁头”房玉平,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房楼村始建人。据说他饱读诗书,能言善辩,并且乐善好施、嫉恶如仇,深得穷苦人好评,经常与恶霸管坤斗志周旋,号称“房刁头”。
有一次兵部侍郎(刘家)有丧事,房玉平前往吊唁,发现刘家猪圈上有八砖琉璃瓦,狗从圆洞中钻出,大群大群的鸽子飞上飞下,吊唁叩头时故意让帽子掉落,他不是马上拾起帽子,而是爬着用头拱帽子,孝子见此情景,便忍不住大笑起来。他回家便写了御状,进京状告刘兵部“三大罪状”:一,盖猪圈用八砖琉璃瓦,狗走圆门,对皇上不忠不敬。二,是执丧期间,身着重孝,却捧腹大笑,此乃不孝。三,是家养云鸡(鸽子)三千,致使方圆五里庄稼颗粒不收,严重损害百姓。
皇上见状,大发雷霆,立刻派朝中大员,带兵前去查访,兵部侍郎经济受到了损失,而房玉平却落了个诬告朝廷命官的罪名,传旨提拿归案,京城的叫花子大都受过房玉平的周济,他们披麻戴孝,装成孝子,把房玉平藏在棺材里,装作出殡,把房玉平救出京城。(讲述人:李志义88岁)
村庄变迁
解放前,牛杨楼村的土地贫瘠,多沙石碱化,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生产条件极差,完全靠天吃饭。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遇到大旱大涝,几乎颗粒无收,再加上官府、地主、军阀的横征暴敛,村民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携家带口,到处逃荒,很多人去闯关东。
解放后,为改善群众生活,党和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兴修水利,提高防涝抗旱能力,增加农业产量。发展多种经营,牛杨楼村依靠本地资源,就地取材,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石棉瓦厂、粉条加工作坊等副业,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引导下,村两委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走科技兴农、科技兴村之路,改变以前以麦子、玉米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方式,大力发展大蒜、辣椒等经济作物,实行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成效显著,群众的钱包开始鼓起来。村两委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办企业。牛杨楼村现有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厂两个、大型家具加工厂两家、玻纤厂两个,解决了几百村民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为彻底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对牛杨楼原有的七个自然村,进行了大规模拆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初见成效。原有的七个自然村已不复存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焕然一新的牛杨楼新村,牛杨楼新村干净整洁、环境优美。
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窗明几净,室内室外干干净净。四栋五层高楼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新村中心,尤为壮观。一条条水泥路宽阔平坦,村委办公大楼东侧是文化长廊,西侧是篮球场,南端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供人们休闲健身。
(口述人:朱启友牛福周牛久法时念立牛福生)资料收集:房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