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农商银行传承挎包精神弘扬奋斗文化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徐敏为充分发挥“挎包精神”的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干部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传承“挎包精神”,11月14日下午,菏泽农商银行举办了“挎包精神”培训班,总行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及青年员工代表共计余人参加。本次培训由党群工作部姜连义同志为大家简要介绍了菏泽市牡丹区信用社的发展历程,讲述了自己收集了解的老一辈农信人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形成的“挎包精神”故事。姜连义首先结合《菏泽市牡丹区信用社志》讲述农信社新生、改革和发展历程,在70余年的农信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名称变了、机制变了、人员变了,但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农支小支微的初衷始终未变。通过今昔对比,他告诫青年员工要不忘农信初心,爱党爱国爱人民,履行农村金融使命,做一名优秀的农商行员工。姜连义讲述了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城关营业所工作期间,负责撰写全国金融红旗手——原成武县城关信用社主任柳殿臣同志的事迹材料。聆听了柳主任讲述在信用社组建初期那个艰苦的年代,连自行车都没有,走村串户完全靠着一双脚,肩背挎包,包里装着存单、存折、收贷凭证和现金,背包、雨伞和“我”成为了铁三样,这也是“挎包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彰显了老一辈农信人的责任担当和艰苦奋斗的农信文化。接着,姜连义同志和大家分享了柳殿臣同志的故事,柳殿臣,年12月出生,年入党,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在担任信用社主任期间,他团结支部一班人,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从不搞特殊,其他外勤一样管理一个业务片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存款、贷款业务均走在全社的前列。年,全社共发放贷款12.34万元,收回13.22万元,净回笼元,发放社员贷款,元,收回元,净回笼元。集体存款余额达23.5万元,社员储蓄存款达71.57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了帮助穷队改变面貌,他积极支援生产队发展多种经营、副业生产,程堂大队、湾里中队32户,欠国家贷款五千多元,他根据该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药材生产,利用盐碱荒地,栽了十八亩枸杞,每年可收入七八千元,年超万元。他们及时归还了贷款。在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柳主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与自己业务片里的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取得了群众信任你,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生产队集体贷款分劈上,通过做耐心细致工作,解决了农民的思想问题,成功实现按照每家每户承包土地的多少,分摊生产队集体贷款,有效的保护了集体财产的安全。其经验被广泛推广。日常工作中柳殿臣主任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严于律己,常常放弃节假日、带病坚持工作,受到上级行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年连续两年被中国农业银行授予全国金融红旗手称号,年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他的精彩故事,对我们现在开展的“党建共建、网格化营销、金融普惠”活动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最后,姜连义讲道:“挎包精神”是老一辈的农信人十年如一日,靠着一双脚、一个包、一辆自行车,“走千村、进万户”,为老百姓提供上门金融服务的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农信文化,是农村信用社70多年以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优良作风和真实写照。正是这种“挎包精神”让我们农信社和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农信社才能由小变大、由大变强,才有了农商银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今天讲农信社的发展历程和“挎包精神”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谆谆教诲。也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省联社传承“挎包精神”的良苦用心,是顺应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塑造的现实需要,是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谋划未来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从环境因素、企业管理层的价值观、多数员工的认同及企业的资源四个纬度优化制度、创新方法、强化考核,将企业文化升华为企业的灵魂。具有纽带性的传承意义,讲初心、讲传承、讲使命、讲担当,为“挎包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在,正值菏泽农商银行上市的起步阶段,大家一定要传承好挎包精神,进一步弘扬奋斗文化,搞好第二次创业,努力实现菏泽农商银行上市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6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