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校长小小说齐鲁壹点

“安校长”并不姓“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期间,各家的锅、勺等铁器都一律被收走,大炼钢铁,支援国家建设,大家都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几个甚至十几个自然村的农民群众都集中到一个村上吃饭、分配生产。

“大跃进”对劳动者素质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但广大劳动者的文化水平都属于文盲、半文盲,不能满足“大跃进”工作的要求,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了普及文化课、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于是,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办起了农民学校、职工学校,有的取名为“红专学校”,意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劳动者。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村附近的刘庙也办起了一所“红专学校”,校长是刘庙村的,读过几天私塾,人称“刘一手”。开学当天,十里八村的青壮年男女聚集到“红专学校”,听“刘一手”校长上第一课,先从“天地山水”讲起。

在讲到“山”时,刘校长忽然想到安禄山,随机发挥:“安禄山,多大个山不!”下面的许多学员虽然没上过学,不会写“山”字,但在说书、唱戏的折子里面还是听说过“安史之乱”里的“安禄山”这个名字的,有几个学员就笑起来,以为刘校长真会开玩笑。刘校长接着说:“那是个放羊的好地方!”下面一阵哄堂大笑。

刘校长被笑得莫名其妙,为了证实自己说的是实话,也为了在学员面前显示一下自己校长的威信,接着说:“去年暑假里,我还去过来!漫山遍野都是羊群,煞是好看!”刘校长的讲话声终于被学员们的笑声遮盖下去了。有人捂着肚子笑岔了气,有人喊着“爹呀、妈呀”再也不会说一句话了。

从此,人们再不记得刘校长叫什么名字了,都喊他“安校长”。

图片来自网络

“安校长”在“红专学校”揪出了一大批走搞“资本主义”的走资派,比如他们本村的刘老外,私自养了一头羊。“安校长”就发动贫下中农批斗刘老外,在羊头上挂一块写着“走资派刘老外”的纸牌子,号召群众“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把羊头砍下来,挂上写着“走资派刘老外”的牌子,游街示众,并把羊头及纸牌子挂在村头的柳树股子上,以儆效尤。

“拨乱反正”以来,那些被打倒的“走资派”又恢复了工作,而“安校长”却从此销声匿迹了。

改革开放以后,教师的地位日渐高涨,“臭老九”的名号也下架了。“安校长”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毕竟自己当过“红专学校”的校长,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再说,那些被他打倒过的“牛鬼蛇神”有好大一批都到省里做了头头脑脑了。“安校长”就抓住时机,见天往省委跑,见到老下级就鼻子一把泪一把的陈述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见不到老下级就去信访局表演一把。“安校长”把省委、省政府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光是车票就积攒了满满一鞋盒。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老下级被他“感动”了,责成有关部门为他恢复了工作关系,办理了离休手续,以教师的身份办理离休,工资比县长的还要高。

“安校长”近七十岁时,吃嘛嘛香,身体倍棒,他纠集全镇退休干部,找到镇党委书记,要求给老干部在镇政府圈出一个小院,购买活动器材,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作为顾问,也可以随时给镇政府出谋划策。时任镇党委书记的阚尔杆把手一挥:“镇政府的办公条件本来就不好,经费这么紧张,去哪儿给你圈个小院?哪儿凉快去哪儿呆着去!”对于阚书记的答复,“安校长”和老干部们都觉得这是拿老干部不当人看,于是,“安校长”又发挥了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到县里、市里、省里去找,得到的答复都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镇政府来解决,而阚书记不吐口,这事就搁置到那儿了。

图片来自网络

和阚书记有分歧、被阚书记压制多年的殷副书记了解了这一情况,满口答应老干部们的要求,但有一个条件,就是给老干部们提供阚书记贪污腐败的证据,让“安校长”们去上级检举揭发阚书记的贪腐行为。“安校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正义”提议,县里、市里、省里跑了几趟,纪检部门终于出手了,阚书记被双规,接着立案调查,再接着被判刑,殷书记理所当然地接任了镇党委书记,殷书记果然没有食言,把镇养老院圈给了老干部们,并购买活动器材,还为他们请了保健医师、厨师,为老干部们的衣食住行安排周到,并每隔一月就去慰问老干部们,但终究没有让老干部们参政议政。老干部们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还专门大夫给保健,已经很满足了,哪还在乎参不参政。

寒来暑往,殷书记被提拔为副县长了,郑乡长接任,成为镇党委书记。郑书记对殷书记的阴招嗤之以鼻。他接任以后,把镇养老院不符合养老规定的人员一律扫地出门。

虽然“安校长”纠集老干部们对镇政府发起了责难、围攻,但最终没能东三再起,“安校长”也因急火攻心,一病不起。

作者简介:宋述引,山东省成武县人,小学教师,菏泽市作协会员,爱好文学,常有小文在网刊发表。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1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