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齐鲁壹点」
收起了[liāo]
文/管廷军
很久很久没有听到“收起了[liāo]”这个词语了。
昨天看到一位叫“墨凝秋露”的网友发了一篇短文,《鲁西南的俗语:“收起了[liāo]”了》,一开始看题目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仔细看了内容,才明白了“收起了[liāo]”这个词语的含义,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农村生活和秋收农耕的日子。
“收起了[liāo]”这个词语是老家对秋收秋种完成之后这一时间节点的称呼,也是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享受丰收硕果和休养生息的时间段。那时鲁西南的农民从春耕、夏收到秋种,从天明到天黑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也只有到了秋收秋种结束之后,就是小时候常说的“收起了[liāo]”,农民们才能松上一口气、缓上一股劲。
“收起了[liāo]”虽说不是节日,也不是节气,但是对于农民来讲是个很重要的时段,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在“收起了[liāo]”了进行的。在“收起了”之后,卖了棉花和粮食,大人们可以算算一年来的收成,还还账、添置点生活用具,计划一下以后的生活。春天建房的时候向邻居借钱,会承诺:等到“收起了[liāo]”了就还上;孩子定亲因家里暂时困难彩礼拿的少,也会跟媒婆承诺:等到“收起了[liāo]”了给未过门的儿媳妇买辆自行车送过去;家里实在没有要紧的事情的,男劳力会外出务工或者做点小生意挣钱来改善生活条件;穷苦的人家得了慢性病,怕影响干活和花钱,等到了“收起了[liāo]”了才肯去县城看病。
说是到了“收起了[liāo]”这个阶段农民们可以休养生息,其实也不是闲着和享受,而是忙完了一年的农活,不再赶时间抢收抢种、没白没黑的劳作,可以纺花(棉花)织布、纳底做鞋、织箔打席、修缮房屋……,那时候的农民一年四季哪有闲着的时候。
父亲是木匠,在印象中到了“收起了[liāo]”的时候,经常会去东北做点零活,那时候叫“下关外”,还没有“打工”这个名词,到“年根下”的时候再回来,挣些钱来补贴家用;母亲也会在“收起了[liāo]”之后开始弹花、防线、织布,抹袼褙、做鞋。织布和做鞋的过程很麻烦,往往是我睡醒了“一模冷”(一觉)之后,还看到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或者听见母亲织布的声音。织好的布匹摞在床头上备用,做好的单鞋、棉鞋满满的堆一筐子,够一家人穿上一年的。
那时候不喜欢穿粗布衣服和粗布鞋,总是闹着母亲给买洋布衣服和塑料底的鞋子,现在想穿的时候却没有了。当然并不是那时年少不懂得珍惜,而是在那个年代,粗布衣服和鞋子确实不是啥好东西,也感觉不出来穿着有多舒服,款式也不新潮,还是洋布衣服穿着阔气。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特征,比较,只是相对的。
现在正值“收起了[liāo]”的时节,但是除了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相互拉呱的时候偶尔说上一句“收起了[liāo]”,年轻人已经根本听不懂了。估计很多人看到这篇文章题目时,会认为是动词:收起了什么东西,比如收起了衣服、收起了盘子。
那时候两个老人蹲在墙根下晒太阳、拉呱,会经常感叹:你看这不知不觉又到了“收起了[liāo]”了,意思是时间过得真快呀。时光在飞逝,岁月不待人,社会在发展,岁月时时新,以后,“收起了[liāo]”这个词语,将会是消失了的鲁西南语言和记忆。
作者简介:
管廷军山东成武县人,网名“管天管地管空气”,平时喜欢写些关于鲁西南的记忆和味道,回忆过去,珍惜当下。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