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长国
槐市,对于如今的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槐市最早是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有点类似今天的“文化市场”。后来,随着古代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求,逐渐发展成为学术交流的场地。几百年前,菏泽市成武县城区内就有这样一处槐市。
在菏泽市成武县城古城街西段路南,有一株树围两米左右的古槐树,它默默生长在街边,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这棵树所在的地方就是明清时期成武的槐市所在地,它也是成武槐市的直接见证者。
槐市最初出现,跟西汉时期重视教育和文化的政策有关系。西汉末年,王太后的侄子、大司马王莽被封为安汉公,加九锡,一切朝政控制在王莽手里。他为了进一步夺取政权,便设法网罗知识分子,下令在各郡县普遍设立学官,并将博士名额扩大5倍,同时征召天下通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乃至懂天文、历算、兵法、文字、医学、药学等各方面的“异能之士”来京师讲学,前后至者以千计。随着太学生的急剧增加,王莽于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东南郊大兴土木,扩建太学,使之能容纳太学生万人以上。为了适应众多太学生读书的需要,就在太学附近的槐树林里设立了一个定期聚散书籍的市场,这个市场历史上称为“槐市”。
东汉末年的《三辅黄图》对槐市有记载:“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为博士舍三十区。东为常满仓,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侃侃訚訚,或论议槐下。”南朝梁元帝《皇太子讲学碑》写道:“转金路而下辟雍,晬玉裕而经槐市。”唐代武元衡《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诗曰:“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宋代苏轼在《次韵徐积》中则说:“但见中年隐槐市,岂知平日赋兰台。”在槐市里,读书人不但可以出售自己用不着的图书,还可以购买各类书籍和文化用品,这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文化市场”。读书人都非常有礼貌,大家在学习中有困惑,也在槐树下互相请教、答疑解惑,完成思想的交流。如果要追寻中国古代的文化市场,那大约就是槐市了。
成武县的“槐市”在明代以前无考。明万历二十一年,赵州人、进士张居仁任成武知县,到了第二年,在他的治理下,成武县境内庄稼获得丰收,有了资金,张居仁就组织修缮城郭。完毕后,还剩了一些砖瓦木料。当时成武县有一通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书写的“孔子庙堂碑”,张居仁经常研读,其碑文中有“青葱槐市,总翠成帷”的字句,这令他想起了汉代的“槐市”。
于是,为了让成武的学子们有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张居仁通过实地勘察,发现县衙西边不远处有一块空地,还有不知什么时候栽植的几株古槐,此处是一个好地方。他就找来工匠,利用修城剩下的材料,建了坐北朝南的五间正房及东西各三间厢房。大堂前面是仪门,仪门前是正门,正房上挂着“益入”匾,据张居仁解释,意思是让有益的人进来,互相受益。东西厢房的匾分别为“摇黄”“舞翠”,同时,配套建筑还有思槐亭等。整个院落建好后,充满诗情画意。
张居仁出身于书香世家,他本人学问深厚,对经、史、子、集都有研究。槐市建成后,他经常邀集县学的博士(老师)和生员在这里乘凉避暑、讨论学术,一时学风兴起。在这里,张居仁曾和一位老师讨论怎么做学问,两人引经据典,互相“抬杠”,言辞精彩,展现了张居仁深厚的国学功底。
后来,张居仁把修建槐市的经过和辩论内容写成一篇名为《槐市记》的文章,流传下来,从中我们也可一窥明朝人的学习、生活态度。从张居仁当时的记载来看,见证槐市兴衰的那株古槐树留存至今,至少已经生长了五百年。
如今,槐市的建筑早已消失在漫漫历史中,只留下这株老槐树,微风过处,沙沙作响,似乎在讲述着槐市的流风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