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小时候不洗澡
文/管廷军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鲁西南农村,冬天能洗上一次澡,算是一种奢望。
那时候整个成武县就一个浴池,更别说是乡镇和农村了。小时候跟着大人上城里,每次路过“国营成武浴池”这个地方,都会泛起想象:农村的孩子夏天可以到河里、水坑里洗澡,这冬天城里人洗澡的地方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国营浴池在成武县南隅街中段路西,那时候也是成武县最繁华的地段,大概已经消失20多年了。
那时候鲁西南农村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实在是太差,冬天很冷,没有电、没有太阳能,也不烧炕,屋内和屋外几乎一样冷,大多数人家根本就没有洗澡的条件。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会觉得不可想象,一冬天不洗澡,怎么能受得了?但那时候就是这个条件,想必大多数60、70后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疙疤〔ɡēbā〕,这个词语本来是指疮口或伤口愈合时皮肤外逐渐生成的一层硬膜,也引申为其他的含义,如锅疙疤、鼻涕疙疤等。在鲁西南地区疙疤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脏东西留在皮肤表面形成黑黑的一层污垢,也叫黑疙疤。
冬天太冷,小孩子冻得伸不出手来,都不愿意洗脸,有的即使洗脸也不愿意洗脖子,所以那时候很多小男孩的脖子上都长满一层黑疙疤。脖子上长黑疙疤的小孩多数会受到大人的嘲笑和呵斥:你看看你脖子上的黑疙疤,洗洗能上二亩地!比喻脖子实在是太脏,洗下来的脏水可以当种庄稼的化肥了。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去洗掉,一是太冷,二是太麻烦:还得烧热水、脱衣服,弄不巧还顺着脖子流水,浸湿棉袄里面十分难受。黑疙疤就黑疙疤吧,反正也不影响啥。
一个冬天,不光洗不上澡,连洗脚都很少。记得有一段相声说过,一个懒汉长期不洗袜子,时间久了袜子都能站着放了,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应该是来源于生活。那时候农村的孩子都是穿棉布袜子、棉布鞋,鞋底也是袼褙做的,既暖和又透气,一冬天不洗脚也不觉得脚臭,当然袜子也不至于能够站起来。
现在想想,小时候冬天不洗澡的经历不堪回首,不洗澡确实是不好的习惯,有的时候感觉到浑身刺挠,会找个树、墙角来回蹭几下,以解皮肤之痒,叫“剌痒痒”。生活条件好了谁不想天天洗澡?但那时候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有过住校经历的人都知道,学生和伙房的人员因为饭菜质量问题,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学生们都把伙房的厨师称为“伙夫蛋的”。那时候学校做饭的锅很大,据说有同学看见伙夫蛋子们用大锅烧水在里面洗澡,想想真是太恶心了。
没有过冬天洗不上澡经历的人们或许认为农村人不讲卫生,但是那时候确确实实是这样的条件。我一直到初中都没有进浴池洗过澡,上初三的时候预选上了中专,需要体检,听人说体检需要脱光衣服,身上有黑疙疤,怎么见人?那时候刚刚到五一,天气虽然变暖但水仍然很凉,便忍着凉意和几个预选上的同学去学校东面的小河里面洗了洗,总算不担心在体检的时候丢人现眼了。不过现在回想一下,那时候体检好像没有脱光衣服。
第一次进浴池洗澡是上了中专之后,学校有浴池,定期开放,不过回想起来真是有点不堪回首。那时是学校浴池入冬后的第一次开放,里面热气腾腾,洗澡的人很多,有老师也有学生,都赤条条的泡在水池里面搓泥,我们是去的晚了,那个水实在没法形容,犹如淘米水一样,现在想想不知道当时是怎么下去的。或许是浴池第一次开放,人太多换水不及时,但从那之后,我们宿舍都是去莱阳浴池去洗澡。
八十年代后期,农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乡镇驻地甚至一些村子都建起了浴池,冬天人们不再为洗澡而发愁,特别是临近春节,浴池的生意非常好。一年了,人们都愿意洗的干干净净的,希望过个好年。也洗去一年的辛劳和烦恼,希望来年会更好。
作者简介:
管廷军山东成武县人,网名“管天管地管空气”,平时喜欢写些关于鲁西南的记忆和味道,回忆过去,珍惜当下。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